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打造工程类研究生创新实践新范式

2023-08-09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顶端,集成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部要素,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从“科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向着更为多元、适应更多需求的方向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坚持‘四为’方针,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指示,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提出了“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发展主线,这些都对学校创新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山西大学能源环境类研究生培养坚持“四位一体”的育人新方法,注重在“学科共建、校企互通、协同创新”的沉浸式实践育人教育改革中培养研究生工程创新和应用能力,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实践,着力打造工程类研究生创新实践的新范式,取得了明显进展。近日,由程芳琴教授领衔申报、依托我校能源环境领域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的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二等奖。

知识融会  组建人才培养学科群

针对能源环境产业链条对复合型知识体系的需求,学校通过机制创新,全面优化和改善现有学科结构,打破学科和院系壁垒,突破单独学科“点”状发展和几个学科简单“面”的发展,组建多学科协同、有机的网络化学科群。2011年,我校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为基础,自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目录外交叉学科博、硕士点;2016年,“煤电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学科群”成为我校首个面向产业的省级学科群项目立项建设。通过学科交叉和学科群的建设,实现了学科间师资、课程、教材以及科研团队、实验室资源的交叉与融通,通过联合科研、联合设置核心课程、联合编著教材等,极大弥补了单一学科面对行业企业实务所存在的知识体系欠缺的问题。

贴近企业  把论文写在生产第一线

程芳琴教授团队与山西平朔煤矸石发电厂、青海盐湖集团、山西潞安集团等10余个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在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的实践过程中,或让研究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或组织学生围绕中试生产问题在企业一线进行开题,80%的研究生选题在企业,显著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使广大研究生迅速成长为“留得住、用得好”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一批批具有集智创新、协同攻关能力的研究生成长为高端复合型人才,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3至5年内30余名毕业研究生成长为企业主管、部门经理、工程项目负责人、创新创业人才。

a23fe8bfc9764370b595473bbbf9309c.png

扎根基层  建立高校研发育人“飞地”

从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到直接面向地区发展需求,建立实体研发机构,实现区域合作转化,产教融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8年5月,该团队与山西煤炭资源大县,同时也是饱受煤炭废弃物困扰的襄垣县成立“山西大学固废综合利用长治(襄垣)研发基地”,襄垣县为基地建成了固废研发大楼,提供实验设备仪器购置费用和每年的专项科研费用。2019年,该基地成立“山西大学襄垣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针对入驻研究生培养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书,制定联合培养方案。2021年9月,该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山西省固废利用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实体基地的建设,让师生有条件、可持续地走近地方、贴近企业。研发基地还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与12个县区120多个企业合作,深度参与技术开发,提升研究生与企业骨干互促互学、协同攻关的能力,培养了一批服务能源环境类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塑造了校地合作的“襄垣模式”。

92c2934c1e564222a39622509ef358cf.png

引企入校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在山西省“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项目框架下,团队继续拓宽与企业的合作范围,与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集团合作,在原“大地科创励志计划”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山西十四大产业集群之一的“节能环保”产业,依托该企业的省级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山西大学大地环境学院”和“山西大学大地生态环境产业研究院”。通过“产业学院”的建设,推进“引企入校”,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比例,将企业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开展“订单式”培养,切实培养行业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产业学院”推行“校企-项目-双导师”机制,在与企业互动中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推动“双师双能型”导师队伍建设,极大提升了校内师资的工程技术水平,推动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大地模式”。

梳理经验  创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方法

十多年来,团队坚持高等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宗旨,探索出“因需施教、因研施教、因技施教、因制兴教”的“四位一体”育人新方法,加快了教育领域对产业领域发展的响应度。通过面向产业链条的学科融通,强化对研究生的企业认知实践、沉浸化项目实践以及面向企业真实问题的论文开题答辩等,有效改善了能源环境领域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产教分离、理实脱节等问题,打通了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实践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先后出版符合产业需求的教材10余部,学生参与获批专利20余项,120项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始终坚持将高水平论文写在技术创新的产品上。2019年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程芳琴教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主办的“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上作主旨报告,“襄垣模式”“大地模式”正在我校其他学科及青海大学等兄弟高校示范推广。

61a4399f8b6d49c6bf2d813817f1f9c8.png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所文化厚重、以基础学科为主的百廿学府而言,研究生教育的范式转型、守正创新尤为可贵。面向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此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取得为契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优化育人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培养机制,谱写新时代兴学育人的新篇章!

(来源: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