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使命

2022-04-21

山西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抗疫”纪实

   如果说春天是播种的时节,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春天,就不仅仅意味着招生录取实现血脉的赓续,还意味着教学科研的攻坚克难,更意味着毕业生整装待阅迎接期冀的收获。就在大家按照以往的节奏开始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刻,疫情突临,学校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攻坚战”,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难度——封控状态下全员线上调剂复试

   4月6日零时,山西大学开通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调剂通道,凌晨3时,学校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凌晨5时,小店区加强封控管理,中午12时,调剂系统显示申请调剂山西大学的考生已达到4800余人,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及时对考生进行筛选回复。一面是学校及时迅速的封控和排查,一面是几千名考生焦灼的等候,时间交错,任务交集……怎么办?与时间赛跑,各专业必须在第一时间确定关闭通道,遴选复试名单,发布复试通知,组织复试考试,所有这些即便在往年都认为是紧张棘手的工作,今年,都需要在封控的特殊情况下完成。6日上午9时许,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第一份关闭调剂系统的通知抵达研究生院,紧接着,各专业关闭系统以及开始后续工作的指令纷至沓来,工作并未因疫情突发而有丝毫的耽搁和阻滞。

    复试通知的发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最难的还是如何进行线上复试。与一志愿复试时不同,由于封控,需要每一位老师各自为战,自行安装、熟悉并使用面试专用软件。而老师们有的不熟悉软件使用方法,有的甚至都没能来得及带回笔记本电脑。在孙岩副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研究生院迅速制定了全员线上复试的预案,组织了线上模拟,形成了技术指导方案;音乐学院的复试老师和工作人员都被隔离在酒店,他们一方面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认真组织安排,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调剂和复试任务;新闻学院面对出现学生阳性病例的压力,有条不紊部署复试工作,认真把控好每一个环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单位的招生领导组在线上组织召开调剂复试工作会,强调招生工作纪律,对复试评委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一些招生单位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在主动请战进入教学区筹备复试工作未果的情况下,就在家中因陋就简地承担起系统调试和培训任务;文学院韩新伟、张小敏、温振兴三位年轻的院领导在百忙之余主动担任起技术助理的角色,马佑蕾、田瑾瑜、王雯3位辅导员在完成学校繁重的防疫工作间隙,协助网上调试;中医药研究中心武兴康老师将面试系统的操作和流程编写成protocol,确保老师和同学们都能熟记于心;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崔佳丽、化学化工学院石虎老师舍小家、为大家,加班加点、任劳任怨,确保了学院研究生调剂复试工作的顺利推进……如果说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是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在现代化设备和系统的使用上,则明显体现出“青帮老”,用文学院教学秘书朱丽老师的话来概括,短期内各位老师实现了“从系统小白到熟练操作”的转变。各招生单位克服重重困难,参与复试的老师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配合,秉持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按时按质地完成了线上复试工作。工作人员往往是通宵达旦地进行合分计算,在给研究生院报送的相关材料中,凌晨一两点发来的邮件并不鲜见。学校最早的一份调剂录取通知书(生命科学学院)于4月7日23:13分发送到了考生的手中。调剂复试,我们终于跑赢了时间!

66017e83f73b476f91b279b7b00b82a9.png

b9cd11eec7014ec4be267d400d313d58.png

2022年研究生调剂复试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不敢说绝后,但至少是空前,大家顶住了压力,圆满完成了考试组织任务。分管招生工作的王锦慧副院长在工作群里发出的感慨:“本以为初试组考已经是史上最艰难,没想到复试的挑战难度还能再升级。在特殊形势下组织的一场场复试,感谢大家既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稳和严谨,又铭刻着更甚以往的压力和坚忍。致敬每一位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研招工作者”。

进度——疫情无法阻挡的前进脚步

山西大学从来就不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办法。早有抗战时期辗转克难坡的勤学苦读,今有疫情防控形势下在线教学的应对与坚守。早在疫情发生之前,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研究生院就制定了完善的疫情突发状况下线上教学应急预案。疫情发生后,根据学校疫情防控领导组的指示,采取了分校区、分类、分步安排的举措,及时通过研究生工作群发布停课、复课信息,对授课安排、授课地点、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工具予以全面指导。为避免东山校区就餐高峰人员拥挤,研究生院统一作出研究生上下午推后30分钟上下课的安排来配合协调,确保研究生教学工作与学校整体“抗疫”斗争协同联动。由于疫情突发,一些研究生的电脑和学习材料还放在教室、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李涌泉、刘旭东两位老师,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田俊生副教授等便自告奋勇帮助同学们取回学习资料,忙碌的身影往返于实验室和宿舍之间。对有些因核酸采样等耽误课程的情况,老师们就及时录屏回放,确保了同学们“全天候”的学习。

f990619623de4963aacbea04991fad1f.png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刻,研究生院发出致全体研究生导师的一封信,倡议导师多做研究生的贴心人,勤做疫情防控的宣导员,善做新形势下的“云专家”,用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开展“云组会”“云课堂”“云讲座”,保证科研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各学院的“导师有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乔明强教授与研究生同学们在线上开展“师生携手、共话成长”的交流,勉励研究生同学们要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勤勉求真,创新卓越;教育科学学院推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云端新互动”的线上活动,刘庆昌院长、侯怀银教授等老师的学术组会、读书会持续在云端展开;美术学院臧新民教授坚持每天在工作室创作写意绘画、创作书法、创作诗词,随时与同学们探讨,并组织了《疫情下的笔墨,春天里的情怀》——臧新明教授诗书画教学示范线上展;继续教育学院导师团队与研究生会共同策划 “抗疫不独行、学习不打烊”系列在线主题分享活动,采用“学术5分钟”形式,帮助同学们拓宽学术视野,增添生活趣味,缓解焦虑情绪;新闻学院坚持学以致用,导师们指导研究生创作《人世间》《SXUer|请你参与我的春天》《守护我的光》等作品,被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转载。

05a5a6ebda3d4b7aafa0f4f213323d35.png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各位导师、管理和教辅人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为研究生创造继续学习的条件,鼓舞研究生同学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永不懈怠的心态,不负大好春光,坚定砥砺前行。

温度——疫情期间彼此的双向奔赴

    疫情期间,一些原本平时按部就班的工作无形中增加了环节,工作量陡然提升,工作时段无限延展。开学以来,为解决未返校学生公共课线上教学问题,研究生院培养办为他们专门建立了企业微信群,每天负责将老师的课程链接在群内发布,课程结束后又及时将课程录屏文件在群内上传,方便有课程冲突的学生回看。校区封控后,研究生考博、找工作需要开具成绩单和在学证明,研究生院就安排在办值守的专门人员每日收集学生需求信息,将打印好的材料加盖公章再扫描制作电子版,及时逐个地发送给同学。学位论文检测评阅时间窗口期短,必须按期开展,但考虑到疫情影响,研究生院执行了先检测外审、后审核学分成绩的灵活策略。调剂期间,一些研究生招生单位之前给考生预留的联系方式是办公电话,疫情期间由于无法进入教学区,他们便主动将联系电话修改为自己的手机,以至于调剂阶段的几天里老师们手机的铃声会一直响到深夜。大家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同学们更是以他们的方式表达感念:“收到,蟹蟹老师”“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好的,老师,我懂您的意思了,谢谢老师的回答”“收到,感谢老师了”一句句感谢的话语在微信窗口跳跃,恰是对同志们辛勤付出最欣慰的回复和最高的奖赏。

       除了师生之间,部门和学院之间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理解、团结、协同与配合。每每研究生院发出相关数据和材料核对的通知后,各单位总是在第一时间回复:“马院核对无误”“政管院核对无误”“分子所核对无误”……仿佛阅兵点名一般的整齐、及时,后面还不忘加一句“辛苦了!”,或是几朵小红花,让研究生院的同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感受到无比的温暖。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之际,才见责任担当。面对困难,大家没有徘徊,没有抱怨,彼此抱定同样的信念,彼此看到对方的努力,彼此给予最密切的配合,彼此报以最真诚的感谢。这,就是疫情之下的双向奔赴,这,就是使命召唤下的众志成城!

46398dc07b8e43e0861a97f4d3091c4b.png

跨度——不同“战场”上的同一场战斗

王锦慧副院长的爱人坚守在学校疫情防控一线不能回家,为照顾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原本想在办公室值守的她不得不回到家属区,开始了家庭与工作的“混合制”模式。平时就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她,尽管留在家中,但也无法多陪孩子一些时间。由于管控措施的实施,原本可以分配多个单位执行操作的调剂系统秘钥只能由研究生院招办统一执行,工作量呈倍数增加。从招生工作的通盘考虑到录取通知的逐一发送,加上孩子的起居、网课,她几乎每天只有5个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

招生办公室张晓文同志首次接手研招工作就面临如此大的挑战,他从4月5日起就主动到办公室值守,在锦慧院长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开展工作,核验校对各招生单位报来的3万多条成绩数据,一天下来在电脑旁一待就是十多个小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之前需要7、8个人才能完成的核验任务,确保了调剂复试录取工作的进度。

质量监督办郝雪霞同志为了在封控升级的情况下还能在办公室工作,主动申请从德秀公寓搬到办公室值守,虽然只是短短几百米的距离,但条件却相差甚远。作为研究生院驻守办公区唯一的一名女同志,她巾帼不让须眉,防控期间,她几乎变身“全科大夫”,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不是帮招办的同志核对数据,就是帮培养办制作学生成绩单和在学证明,不是召集专家评阅博士专项计划申请,就是安顿全楼人员核酸检测。封控期间,工作时间从之前的八小时变成了“随时”,工作时段从之前上、下午变成了“早、中、晚”。

疫情期间,研究生院一个临时的工作群异常活跃,它就是由分管培养工作的曹付元副院长和培养办岳晓峰、李晶晶3位同志组建的线上教学工作群。他们每天在群里讨论线上教学方案,及时跟进学校疫情防控领导组关于教学安排的指示,反馈线上教学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关措施。这个群就如同一个前沿阵地的指挥部,大家群策群力,制定方案,给教学一线提供高效、明确的指导,保障了线上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今年这个毕业季尽管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但数着距学位答辩不到2个月时间的日子,分管学位工作的王姝彦副院长和学位办王晓波同志倍感焦急。困难要克服,工作不能停。疫情封控导致学位论文收集整理审核工作难以及时统一进行,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学位办同志及时和外审平台联系,分批整理报送,个别问题个别处理,确保了整体工作的进度。

党政办杜丽哲同志忠实履行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实属不易,需要时刻关注各种工作群的通知,及时向全院职工转达学校最新要求,收集整理上报各种数据,提醒在校封控人员核酸检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工作岗位是战场,微信群里是战场,抗疫前线同样是战场。专业学位办赵刚同志、导师学院刘帅同志、学术委员会秘书处李青同志、服务大厅张晓燕同志、还有刚刚来我院工作的卢红飞同志,前期也都积极主动地要求到岗工作。教学区封控后,他们又都在各自所在的社区开展了力所能及的抗疫志愿活动。赵刚同志担任北院家属区21号楼楼长,全楼103人,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1人,李青老师则担任14号楼楼长,他们每日负责统计采购全楼物资,组织抗原、核酸检测和数据上报,尽心竭力为全楼居民服务。这些同志都是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他们都能够亮明党员身份,忠实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也是研究生教育战线锻炼和培养的一员,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我们这支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情怀。

9822dd60684649faa48e565ce1641822.png

你从办公室转战到了家中,我从一个老师转变为网络高手,他从一个管理干部变身“大白”……请原谅我们无法在这纸笔方寸间把所有鲜活的事例一一向大家展示。在这场与疫情斗争的战役中,很多人都改变了角色,转变了“战场”,但永远不变的是信念和使命,是内心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党旗的召唤下,在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时代使命的驱使下,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同志们默默地坚守和奉献,多发一份光,多出一份力,体现了立教之本,鼓荡着山大情怀。这可能才是每一位山大人为母校百廿华诞送上的最为珍贵的礼物吧。


(来源:研究生院)